骨质疏松为何久治不愈
“ 有这样两句话,相信你、我都听到过:
1、得了骨质疏松症、腰酸、背痛、腿抽筋——补钙呀!这段广告词可以用“脍炙人口”和“家喻户晓”来形容。其实,错也。
2、得了骨质疏松症,就没见有人能治好的。这话也太果断了吧!然,很现实。 ”
骨质疏松症(OP),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,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。
人在什么年龄骨头最结实——约30岁左右。即,青春发育期人体骨量增加最快,约30岁时达到峰值骨量(PBM)。PBM与遗传、种族、发育、营养、生活方式相关。30岁以后,随“生理进程”PBM会逐年降低。尤绝经后女性(雌激素生成减少)骨量丢失的速度加快。骨质疏松就不可避免了。
此文,不想系统地介绍OP,而是仅就笔者本人的认识谈一下为什么(OP)久治“不愈”的问题,因为这是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一个现实问题。
笔者认为人们所以感到OP久治“不愈”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。
「治疗不及时、不规范、不充分」
这是主要原因。OP强调综合治疗、早期治疗、个体化治疗和长期治疗。笔者臆断很少有病人能完美的做到这一点,然而这正是治疗成功于否的关键。
❀ 综合治疗——指良好的生活方式(环境、饮食、运动……)和药物治疗。多数病人对此重视不够,也不会重视。做得好一点的也只不过吃点钙片和V-D,喝点牛奶,晒晒太阳。殊不知,这是远远不够的。笔者认为这应列入“社区保健”统畴之中。
❀ 早期治疗——通常使用的骨密度(BMD)检测仪对BMD异常结论性报告是:低骨量——骨质疏松症——骨质疏松伴骨折风险。从病变严重程度来理解应该是一个比一个重。如果在没有任何症状,仅处在低骨量状态时就开始治疗,笔者理解这就是早期治疗了。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能有多少呢?——太少啦。
❀ 个体化治疗——道理很简单,人和人不一样,病变程度也不同,治疗上就应该因人而异,有的放矢。对OP来说个性化治疗重点是年龄、性别和疾病严重的程度。这方面医生应首先承担更大的责任。然,在医疗实践中有多少医生能为病人做出个性化治疗指导,又有多少病人能接受指导,从中获益呢——很少。
❀ 药物的联合治疗——这一点太重要了。甚至可理解为疗效成败的关键。药物联合治疗有多种方案,举一个应用最多的案例:即以钙加V-D为基础治疗(CaD),分别与二膦酸盐、降钙素、雌激素的联合治疗。膦酸盐是骨吸收的强效抑制剂;降钙素既是骨吸收抑制剂,又能降低骨折风险,且有中枢性镇痛作用;雌激素能有效预防绝经后骨丢失,保持骨量,减少骨折。这种联合治疗可发挥各自的优势,避免彼此的不足。而能够做到科学、合理联合用药的人能有多少——不多。
❀ 坚持长期治疗——OP是慢性病,长期治疗是最根本的需要。一般情况下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变化最少需1年以上治疗时间才会看到“起色”。一般疗程为1~3年。曾发生骨折的病人治疗时间通常要3~5年。没想到吧,这治疗的路是如此长久而遥远。您是不是“没有什么感觉”情况下发现了OP才开始治疗的,又是在“没什么感觉”情况下未见到疗效而停药的。这是不是有点徒劳无功啦。
可见,以上关于治疗上的5个要点,哪一条坚持的不好,都很难取得疗效。
「对OP的特异表现和要求认识不足,导致对疗效的“期望值”要求过高。」
由此可见,没有“治愈标准”就难能谈到治愈和没治愈的问题啦。您想让一个80岁人的骨头回到60岁人的状态,让60岁人的骨头回到40岁人的状态是不可能的、不现实的。这有点违反人生理的自然规律。但,我们能不能使一位OP病人从有症状变得无症状、骨密度检测指标得到改善、有效延迟或预防骨折发生……,是可以做到的,这就叫治疗有效。
作者:徐嘉惠